比特币开启结构性慢牛 新型避险资产地位逐步确立

比特币结构性慢牛已经起航

2023年底比特币ETF的通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之后,比特币的市场属性开始发生质变,逐步从纯粹的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转型。目前比特币正处于成为避险资产的早期阶段,同时美国也即将进入降息周期,这为比特币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比特币呈现出新的运行特征:每当情绪过热后市场出现回调迹象时,都会有新的资金流入,阻止下行趋势的形成。比特币已成为"唯一可以下注的确定性资产"。只要宽松预期持续存在,ETF继续吸纳资金,比特币就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熊市,最多经历阶段性回调或因突发事件而出现短期波动。

这意味着比特币将以"类避险资产"的身份贯穿整个降息周期,其价格锚定逻辑也将逐步从"风险偏好驱动"转变为"宏观确定性支撑"。随着时间推移、ETF的成熟以及机构配置权重的增加,比特币有望完成从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的初步转型。

在未来的加息周期中,比特币很可能首次真正成为市场信赖的"避风港"。这不仅会提升其在传统市场中的配置地位,还可能在与黄金、债券等传统避险资产的竞争中获得部分资金虹吸效应,从而开启一个跨越十年的结构性慢牛周期。

关税政策:比特币的良性调整工具

特朗普频繁提出的关税政策主要目的是确定盟友态度并换取安全保护,而非单纯提高税收。关税被视为一种"干预市场的异常工具",用于在危机或对抗中特殊使用。美国试图将全球贸易系统重构为以美国为核心的"友岸贸易网络",通过关税等手段维护这种网络的排他性与忠诚度。

然而,关税政策也存在潜在风险,如输入性通胀、贸易伙伴的反制等。当关税威胁到资本市场和美国政府的利息成本时,特朗普会迅速调整策略。因此,关税政策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更像是一种良性调整工具,而非能单独引发黑天鹅事件的因素。

美元地位的变化与Crypto的崛起

全球经济多极化趋势正在重塑美元的相对地位。其他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地区金融自组织体系的成长,正在侵蚀美元的全球性流动性优势和结算垄断地位。美国近年来的财政与货币操作也显示出信用透支趋势,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唯一性"和"必要性"。

Crypto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货币体系形成挑战,迫使主权货币体系作出战略性调整。GENIUS法案的通过可视为美国对这一新时代金融逻辑的应对之策。

GENIUS法案:美国的战略性妥协

GENIUS法案体现了美国对Crypto带来的货币治理范式变革的认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妥协。通过构建可预期的合规框架,美国试图将美元稳定币的发展重新纳入监管视野,以确保美元资产在未来链上货币竞争中不会被边缘化。

这一法案的意义在于,美国开始探索借助链上系统延展原有影子货币逻辑的新型货币扩张机制。它为构建"链上美元"的多层次信用扩张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默认了链上影子货币结构的可持续性。

新的市场指标与投资策略

在比特币新的市场运行轨迹中,传统的牛熊周期概念逐渐失效。投资者需要关注市场情绪的高低点,作为判断比特币阶段性状态的依据。长期持有者(LTH)与短期持有者(STH)之间的关系变化可以反映市场情绪的转变。

LTH-RPC(长期持有者盈亏比率)和STH-RPC(短期持有者盈亏比率)成为重要的市场指标。当长期持有者开始出现普遍亏损时,往往预示市场接近阶段性低点。而短期持有者从亏损转向盈利,则意味着市场信心正在恢复。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传统的熊市信号可能难以被触发。比特币的长周期慢牛结构由多次政策切换、地缘冲突、技术变革和市场情绪构成,只要其"资产属性演化"路径持续清晰,比特币就有望成为全球资本重估浪潮中最确定的参与标的。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分享
评论
0/400
LiquidityWitchervip
· 07-19 02:40
btc终究还是赢了
回复0
快乐矿工叔叔vip
· 07-19 02:38
熊市哪里找 全买币上岗
回复0
无常损失哲学家vip
· 07-19 02:37
绿蜡下的小暴涨更刺激
回复0
0xOverleveragedvip
· 07-19 02:23
开香槟了家人们 准备起飞!
回复0
GateUser-74b10196vip
· 07-19 02:22
btc真变乖了现在
回复0
烤猫铁粉vip
· 07-19 02:14
干就完了 还多说啥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