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Crypto 賽道融資方式的隱憂

robot
摘要生成中

AI + Crypto 賽道融資存隱憂,與傳統項目比融資額低,後續無論對接傳統或加密風投,都面臨諸多權益及信任難題 。

撰文:道說區塊鏈

我經常在文章中分享對 AI + Crypto 賽道的一些想法。雖說我思考的落腳點主要集中在 AI + Crypto,但實際上但凡涉及到 AI 的競爭,它就絕不僅限於加密生態,它同時還面臨來自傳統領域中各種 AI 的競爭。相比起加密生態,後者更有羣衆基礎,更有人才基礎。

最近傳統財務領域出現了一個非常火爆的 AI 項目 Concourse。這個項目聚焦在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 --- 幫公司處理各種財務數據。據稱這個系統能夠把公司財務處理的效率提高 10 倍。

坦率地說,相比起 AI + Crypto 賽道中現有的一大堆空有一些概念而鮮見實際功用的 AI 代理,我覺得這樣的 AI 應用有價值得多。

然而更讓我對當下 AI + Crypto 賽道產生隱憂的還是這個項目公開的另一個數據:

它在種子輪融資中獲得了來自 A16Z、YC 等頂級巨頭的 470 萬美元的融資。

注意:這 470 萬美元是種子輪融資,也就是說項目在第一輪向外融資的階段就獲得了 470 萬美元。

這讓我馬上想起了 Virtual 正在進行的 Genesis Launches,正好把這兩者進行對比。

在 Genesis Launches 平台上發射的項目要拿出代幣總發行量的 37.5% 進行預售,預售融資的額度是多少呢?

當下大概是 4 萬多個 Virtual,按現時 Virtual 的價格就是將近 8 萬美元,我們爲了好計算就算它 10 萬美元吧。

這麼一比較,就看出一個問題了:

在這個平台上發射的項目融資額都不會大。如果融資額不大,那項目在復雜度上也不會太大。

我不是說項目越復雜越好、融資越多越好,但項目過於簡單、融資過低,那做出的項目在實用性和功用性方面能有多大的期待呢?

比起 Concourse 470 萬美元的融資,10 萬美元實在是太小了。這麼小的融資額能做出什麼樣的項目?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這是很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繼續往下想:

假如一個項目在 Genesis Launches 上通過融資順利得到了發展,但後續爲了持續推進項目肯定還需要繼續融資 ----------- 僅靠 10 萬美元是不可能把一顆小苗培養成參天大樹的。

可一旦要進行繼續融資,新問題又來了:

如果要進行新的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以當下風投界的狀況,這個項目恐怕很難避開傳統風投,因爲總體上他們的資金實力和人脈實力還是遠遠強過加密風投的。

如果要找傳統風投,這個項目用什麼去融資?

用代幣還是用股權?

如果是用代幣,傳統風投認不認?

我認爲這裏存在法律上定義不清的模糊邊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寫過:這個代幣到底有沒有實際權益?有多大的實際權益?如果我拿到超過 50% 的代幣,我能不能實際完全控制這個項目?

這一點目前非常不清晰。如果不清晰,傳統風投認不認?

如果是用股權,那項目已經發行的代幣又算什麼?代幣和股權之間怎麼掛鉤?在權益上有什麼區別?

這一點目前也很不清晰。如果不清晰,在未來它也是個容易起糾紛的地方。

我們退一步,假如這個項目運氣很好,不用找傳統風投,就在加密生態找到了資本雄厚的大鱷。這些大鱷願意按加密生態的默認規矩投資它的代幣。

這同樣存在問題:

過去這些年,加密生態幾乎形成了一股風氣:把 VC 當成了茶餘飯後的笑料,笑他們因爲代幣鎖倉錯過拋售機會反而被割得最慘。

不少 VC 在過去這些年加密生態的投資中不僅毫無收益反而虧本不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已經變得噤若寒蟬。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願意投項目的代幣嗎?

如果一個項目接下來既無法便利地從傳統風投融資,又無法得到加密風投的青睞,那項目未來的成長該如何推進?

一個項目用加密生態的方法進行融資或許啓動比較容易,但要繼續融資持續推進還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