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網路在2015年夏天遭遇了一系列垃圾交易攻擊,這些事件重新引發了關於比特幣區塊鏈上如何定義和處理垃圾交易的討論。這些攻擊是區塊大小爭議早期的一個縮影,攻擊者支持增加區塊大小限制。大區塊支持者認爲,1MB的限制過小,容易被垃圾交易填滿,而且成本較低。他們認爲區塊被填滿會使比特幣支付變得不可靠,因此主張增加區塊大小限制,以提高垃圾交易填滿區塊的成本。小區塊支持者則反駁稱,讓垃圾交易快速廉價上鏈反而會讓攻擊者得逞,增加區塊大小會降低費用,使垃圾交易更便宜。2015年6月20日,一家名爲CoinWallet.eu的比特幣錢包和交易所宣布進行"比特幣壓力測試"。他們聲稱此舉是爲了證明有必要增加區塊大小限制。第一輪攻擊於6月22日進行,但由於技術問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6月29日進行了第二輪攻擊,這次似乎更有效,一些用戶抱怨交易長時間未能確認。有礦池成功過濾了垃圾交易,但這種做法也引發了關於可互換性的爭議。7月7日的第三輪攻擊規模更大,據報道花費了超過8,000美元的費用。攻擊者採用了多樣化的策略來生成大量垃圾交易,包括向公共錢包發送塵埃交易和利用已知私鑰的地址。一些礦池通過創建大型交易來整合這些輸出,幫助清理了網路。9月進行了第四輪也是最後一輪攻擊。這次攻擊者採取了不同方法,公布了帶餘額的私鑰,導致產生了大量衝突交易。這些攻擊對比特幣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不僅影響了網路的技術策略,也塑造了人們對比特幣上垃圾交易的看法。隨後,礦工調整了區塊大小限制策略,最低中繼費用增加,引入了內存池限制等措施。這些事件也加劇了區塊大小限制辯論中的緊張氛圍。總的來說,2015年的垃圾交易攻擊展示了比特幣網路面對此類挑戰的韌性,同時也推動了一系列技術和政策的調整。這段歷史爲當前關於垃圾交易的討論提供了重要背景。
2015年比特幣垃圾交易攻擊:網路韌性與區塊大小之爭
比特幣網路在2015年夏天遭遇了一系列垃圾交易攻擊,這些事件重新引發了關於比特幣區塊鏈上如何定義和處理垃圾交易的討論。這些攻擊是區塊大小爭議早期的一個縮影,攻擊者支持增加區塊大小限制。
大區塊支持者認爲,1MB的限制過小,容易被垃圾交易填滿,而且成本較低。他們認爲區塊被填滿會使比特幣支付變得不可靠,因此主張增加區塊大小限制,以提高垃圾交易填滿區塊的成本。小區塊支持者則反駁稱,讓垃圾交易快速廉價上鏈反而會讓攻擊者得逞,增加區塊大小會降低費用,使垃圾交易更便宜。
2015年6月20日,一家名爲CoinWallet.eu的比特幣錢包和交易所宣布進行"比特幣壓力測試"。他們聲稱此舉是爲了證明有必要增加區塊大小限制。第一輪攻擊於6月22日進行,但由於技術問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6月29日進行了第二輪攻擊,這次似乎更有效,一些用戶抱怨交易長時間未能確認。有礦池成功過濾了垃圾交易,但這種做法也引發了關於可互換性的爭議。
7月7日的第三輪攻擊規模更大,據報道花費了超過8,000美元的費用。攻擊者採用了多樣化的策略來生成大量垃圾交易,包括向公共錢包發送塵埃交易和利用已知私鑰的地址。一些礦池通過創建大型交易來整合這些輸出,幫助清理了網路。
9月進行了第四輪也是最後一輪攻擊。這次攻擊者採取了不同方法,公布了帶餘額的私鑰,導致產生了大量衝突交易。
這些攻擊對比特幣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不僅影響了網路的技術策略,也塑造了人們對比特幣上垃圾交易的看法。隨後,礦工調整了區塊大小限制策略,最低中繼費用增加,引入了內存池限制等措施。這些事件也加劇了區塊大小限制辯論中的緊張氛圍。
總的來說,2015年的垃圾交易攻擊展示了比特幣網路面對此類挑戰的韌性,同時也推動了一系列技術和政策的調整。這段歷史爲當前關於垃圾交易的討論提供了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