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信任進化: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世界的信任基石: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在Web3的世界裏,我們常常認爲"不可篡改"是信任的終極形式。然而,這僅僅是信任構建的起點。

對於數字資產而言,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確實足以建立信任。比特幣總量恆定在2100萬枚,這一事實爲整個區塊鏈生態系統奠定了信心基礎。同樣,ERC20代幣的餘額、NFT的所有權、跨鏈轉帳的完成狀態等,只要被記錄在鏈上,就足以被信任,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因素。

然而,對於項目方、協議和平台來說,不可篡改的帳本僅僅是一個基本功能。真正讓人信任的,不僅僅是它"不能改",更重要的是它"不會離開"和"願意持續參與"。

Web3的信任之道,不僅僅存在於共識機制或節點之中,更多地體現在各方之間的持續交易中。信任是通過交易積累而來的。

信任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周轉、履約擔保中自然形成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區域,真正的"信任層"不僅源於血緣、地緣和人情,更多地是在反復交易中建立和鞏固的。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帳本,更不是簡單的親密關係,而是多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在能夠互相影響的範圍內才能存在。

某些傳統商業區域可能比華爾街更早認識到,了解交易對手(KYC/KYB)只是入門: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節點中,也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一次次的違約和守約交易實踐中建立的。

一、高頻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地下金融網路的核心,是基於高頻率、長期交易積累的信任網路。它的客戶羣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了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大移民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合作能夠成立,依賴於一個核心結構:高密度重復博弈 + 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個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夥人調動資金,時間一長,他與中間的資金周轉方、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行爲。這種結構不是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知道你明年還會再找我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依賴於信任的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達成"遠程履約"。

二、違約成本:非正規秩序中的清算系統

在這個體系中,信任並非天生的美德,而是理性計算的結果。違約成本之高,才讓人"不敢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違約,不僅會導致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導,形成不可逆的社會性"清算"機制。這種機制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人"在海外無法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的,卻比官方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相信合同,但你不會不在意整個宗親會的封殺令。

三、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非正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資金周轉點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Layer",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 資金在多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張"我若出事,你也出事"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強韌,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四、代碼的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倉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Family"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撒謊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人、一個協議的信任,則有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應該只問:"這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和我綁定4年?"並持續貢獻和流動在這個生態中。

鎖倉,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是向社區證明"我不跑路,我願長期玩下去"的博弈承諾。

  • 你鎖倉,我也鎖倉,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刺------關鍵詞是"敢";

  •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離開

注:這裏說的鎖倉,鎖的不只是協議裏劃撥給項目方的token,還可以包括了公/私募募集到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founder個人的資金。你/我指的是商人之間,協議之間。

但大家不要誤會,"鎖倉"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而已。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敢不敢把價值都留在生態中。

一個DeFi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而在於它是否制度性地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把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簡而言之,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對手更可信。

五、這些年我們追錯的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當前Web3追求高TPS、低Gas、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技術指標。然而,這些並不能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深層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非正規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規金融網路的社會性清算系統,DeFi也應設計成:你若跑路,不只清零聲譽,還得被多邊金融關係清算------鎖倉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非正規清算機制"的鏈上翻譯。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人,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冰山上的協議,鎖倉和重復博弈才是水面下的聯盟。

真正的"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而是你拿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赴深淵。

六、尾聲: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情緒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完蛋。

這種制度性的"無法退出","敢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造出帳本; 制度,能造出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造出信任。

而最好的信任,不是靠"信"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

愛"博"才會贏:潮汕錢莊的重復博弈學,如何爲Web3再造"敢不走"的信任根基?

後記

爲了提高文章的可讀性,本文主要聚焦於"重復博弈"的論述。在缺乏充分了解和高違約成本的前提下,讓參與者(主要指商人)強行進入重復博弈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局部最優解。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GasFeeSobbervip
· 2小時前
光靠代码就能建立信任? 异想天开!
回復0
TokenomicsTrappervip
· 10小時前
哈哈,信任只是另一种庞氏机制,实话说。
查看原文回復0
大鱿鱼讲师vip
· 10小時前
韭菜互啃才是真理
回復0
P2ENotWorkingvip
· 10小時前
哈 还不是需要人性的约束
回復0
Layer2观察员vip
· 10小時前
所谓无法退出才能建信任,这就是个伪命题嘛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