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合規時代到來,交易所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一、多家機構申請牌照,香港Web3合規進程加速近期香港在Web3領域的一系列動作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據了解,香港證監會已收到80多份經營實質報告,這是申請VASP牌照的前置步驟。預計最終將有130多家虛擬資產交易所申請牌照。從全球範圍來看,香港的Web3合規政策尚處於發展階段。然而,許多業內人士認爲,憑藉香港作爲國際一線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在Web3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選擇在香港布局的交易所不僅着眼於Web3這一單一賽道,更是看重了整個金融生態的全局布局。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衆多交易所選擇在香港走合規路線,而非迪拜、波蘭或土耳其等地。雖然合規進程可能不如傳統Web3營銷那樣高調,但其背後蘊含的潛力不容小覷。如果執行得當,甚至有可能對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二、加密貨幣交易模式面臨創新挑戰### 1. 現有交易模式的局限性某位業內人士分享了她從傳統金融轉入Web3領域後的觀察。她發現,盡管市場活躍度較高,但加密貨幣的交易模式仍相對單一,主要有兩種:- 交易所訂單簿交易:用戶需要先將資產存入交易所,按照訂單簿上的價格成交。這種方式交易速度快,適合大量標準化產品交易,但用戶缺乏議價權。- 社交羣組詢價交易:用戶可以在微信或Telegram羣組中進行詢價交易。這種方式靈活,但缺乏安全保障,存在欺詐和違約風險。她認爲,加密貨幣交易領域缺少類似傳統金融中的"場外交易平台"這樣的工具。考慮到Web3行業的快速發展,僅依靠交易所訂單簿的交易模式顯然不夠。需要引入全方位的詢價交易模式作爲補充,或者用一種去信任化的方式來替代缺乏安全保障的社交羣組交易。### 2. Web3金融布局面臨的挑戰在香港的合規政策推動下,許多傳統金融機構和從業者開始布局Web3金融,但這並非易事。主要挑戰包括:- 傳統金融對虛擬資產缺乏深入了解,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 Web3金融領域充滿未知,投資回報率尚不明確。同時,多家Web3交易所正在香港申請VASP牌照和其他相關牌照。一些新興平台也希望借此機會與傳統金融客戶建立合作關係。## 三、探索Web2用戶進入Web3的新途徑### 1. 從中心化金融入手,降低用戶門檻對於香港的傳統金融投資者而言,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門檻相對較高。相比之下,更符合這類客戶使用習慣的中心化金融(CeFi)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傳統金融投資者習慣於在券商開戶、提交身分證明,然後從銀行轉帳購買投資產品。而在DeFi世界中,用戶需要先創建錢包,將法幣兌換成USDT/USDC,再轉入交易所進行交易,這個過程對傳統投資者來說較爲繁瑣。考慮到香港龐大的投資羣體,教育如此多的用戶使用錢包、管理虛擬資產安全、識別可信賴的交易所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相較之下,CeFi更貼近傳統金融投資者的使用習慣,門檻更低,更容易上手。### 2. 合規CeFi面臨的挑戰香港目前對虛擬資產交易的監管框架仍然較爲保守。例如:- 要求交易所將98%的客戶資產存儲在冷錢包中,這給7×24小時交易所的運營帶來了挑戰。- 禁止交易所將客戶資產托管給第三方機構,必須由交易所自己的全資信托公司進行托管。這些要求與當前Web3交易所普遍採用的第三方托管服務模式不符,對交易所的技術水平、金融產品理解能力、合規和資產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 戰略布局與用戶教育並重對於計劃申請牌照的交易所來說,能否利用香港的合規政策,打造一條"先通過CeFi吸引用戶入局,再通過用戶教育幫助其深入了解DeFi"的Web3入口路徑,還有待觀察。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吸引用戶進入Web3,用戶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幫助他們加深對Web3世界的理解和參與,這一點至關重要。## 四、Web3建設的意義與挑戰當前Web3行業面臨一個矛盾:短期內能快速盈利的項目往往與長期建設者(Builders)的目標不一致。Web3仍是一個相對小衆的行業,充斥着各種投機行爲。而那些致力於爲行業長期發展做貢獻的建設者,他們的目標用戶羣體可能還未進入這個行業。這導致認真做事的Builders短期內可能難以盈利,而一些投機性強的項目反而能快速獲利。這種現狀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有長期投資思維的資本支持,而不是依賴短期逐利的投機資金。目前,Web3或加密貨幣世界的整體氛圍較爲悲觀。從2017年的挖礦熱潮,到2019年以來交易所的興起,再到後來的"VC攢局"模式,Web3之所以能引發FOMO情緒,主要是因爲存在快速致富的可能性。這也形成了一種標準的賺快錢模式:從灣區小圈子的大VC開始,層層傳遞到東方的散戶投資者。然而,真正爲行業做出基礎性、長遠貢獻的項目相對較少。即便是一些有潛力改變行業的基礎設施項目,如果沒有強大的資本支持,也很難單憑自身力量脫穎而出。這就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全球加息環境下,傳統資本不願進入,導致行業圈子越來越小。留下的人又難以盈利,這就需要引入新的流動性。這考驗了下一波敘事中項目和團隊的選擇能力。需要有願意長期陪伴項目的資本,共同爲行業做出有價值的貢獻。這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香港作爲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金融市場的橋梁,在Web3領域的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如果能夠在政策支持下,充分發揮香港市場參與者的專業性、勤奮度和創新精神,香港有望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爲整個行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香港Web3合規加速 交易所面臨創新與布局挑戰
Web3合規時代到來,交易所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一、多家機構申請牌照,香港Web3合規進程加速
近期香港在Web3領域的一系列動作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據了解,香港證監會已收到80多份經營實質報告,這是申請VASP牌照的前置步驟。預計最終將有130多家虛擬資產交易所申請牌照。
從全球範圍來看,香港的Web3合規政策尚處於發展階段。然而,許多業內人士認爲,憑藉香港作爲國際一線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在Web3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選擇在香港布局的交易所不僅着眼於Web3這一單一賽道,更是看重了整個金融生態的全局布局。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衆多交易所選擇在香港走合規路線,而非迪拜、波蘭或土耳其等地。雖然合規進程可能不如傳統Web3營銷那樣高調,但其背後蘊含的潛力不容小覷。如果執行得當,甚至有可能對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二、加密貨幣交易模式面臨創新挑戰
1. 現有交易模式的局限性
某位業內人士分享了她從傳統金融轉入Web3領域後的觀察。她發現,盡管市場活躍度較高,但加密貨幣的交易模式仍相對單一,主要有兩種:
交易所訂單簿交易:用戶需要先將資產存入交易所,按照訂單簿上的價格成交。這種方式交易速度快,適合大量標準化產品交易,但用戶缺乏議價權。
社交羣組詢價交易:用戶可以在微信或Telegram羣組中進行詢價交易。這種方式靈活,但缺乏安全保障,存在欺詐和違約風險。
她認爲,加密貨幣交易領域缺少類似傳統金融中的"場外交易平台"這樣的工具。考慮到Web3行業的快速發展,僅依靠交易所訂單簿的交易模式顯然不夠。需要引入全方位的詢價交易模式作爲補充,或者用一種去信任化的方式來替代缺乏安全保障的社交羣組交易。
2. Web3金融布局面臨的挑戰
在香港的合規政策推動下,許多傳統金融機構和從業者開始布局Web3金融,但這並非易事。主要挑戰包括:
同時,多家Web3交易所正在香港申請VASP牌照和其他相關牌照。一些新興平台也希望借此機會與傳統金融客戶建立合作關係。
三、探索Web2用戶進入Web3的新途徑
1. 從中心化金融入手,降低用戶門檻
對於香港的傳統金融投資者而言,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門檻相對較高。相比之下,更符合這類客戶使用習慣的中心化金融(CeFi)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傳統金融投資者習慣於在券商開戶、提交身分證明,然後從銀行轉帳購買投資產品。而在DeFi世界中,用戶需要先創建錢包,將法幣兌換成USDT/USDC,再轉入交易所進行交易,這個過程對傳統投資者來說較爲繁瑣。
考慮到香港龐大的投資羣體,教育如此多的用戶使用錢包、管理虛擬資產安全、識別可信賴的交易所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相較之下,CeFi更貼近傳統金融投資者的使用習慣,門檻更低,更容易上手。
2. 合規CeFi面臨的挑戰
香港目前對虛擬資產交易的監管框架仍然較爲保守。例如:
這些要求與當前Web3交易所普遍採用的第三方托管服務模式不符,對交易所的技術水平、金融產品理解能力、合規和資產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 戰略布局與用戶教育並重
對於計劃申請牌照的交易所來說,能否利用香港的合規政策,打造一條"先通過CeFi吸引用戶入局,再通過用戶教育幫助其深入了解DeFi"的Web3入口路徑,還有待觀察。
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吸引用戶進入Web3,用戶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幫助他們加深對Web3世界的理解和參與,這一點至關重要。
四、Web3建設的意義與挑戰
當前Web3行業面臨一個矛盾:短期內能快速盈利的項目往往與長期建設者(Builders)的目標不一致。Web3仍是一個相對小衆的行業,充斥着各種投機行爲。而那些致力於爲行業長期發展做貢獻的建設者,他們的目標用戶羣體可能還未進入這個行業。
這導致認真做事的Builders短期內可能難以盈利,而一些投機性強的項目反而能快速獲利。這種現狀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有長期投資思維的資本支持,而不是依賴短期逐利的投機資金。
目前,Web3或加密貨幣世界的整體氛圍較爲悲觀。從2017年的挖礦熱潮,到2019年以來交易所的興起,再到後來的"VC攢局"模式,Web3之所以能引發FOMO情緒,主要是因爲存在快速致富的可能性。這也形成了一種標準的賺快錢模式:從灣區小圈子的大VC開始,層層傳遞到東方的散戶投資者。
然而,真正爲行業做出基礎性、長遠貢獻的項目相對較少。即便是一些有潛力改變行業的基礎設施項目,如果沒有強大的資本支持,也很難單憑自身力量脫穎而出。這就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全球加息環境下,傳統資本不願進入,導致行業圈子越來越小。留下的人又難以盈利,這就需要引入新的流動性。這考驗了下一波敘事中項目和團隊的選擇能力。需要有願意長期陪伴項目的資本,共同爲行業做出有價值的貢獻。這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香港作爲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金融市場的橋梁,在Web3領域的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如果能夠在政策支持下,充分發揮香港市場參與者的專業性、勤奮度和創新精神,香港有望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爲整個行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